『如果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』 “王爱卿以为,若用漕运发行国债,该如何进行……”
万历皇帝都想不到自己居然会被说动,说出这话时,语气也激动的有些颤抖。
有点儿当年看着张居正一起搞改革的感觉了。
只不过这次的改革操盘手是他自己。
刺激!
王文龙终于能够拿出自己的方案。
他仔细的给万历皇帝解释:
“若将漕运看成一桩生意,这生意的购买方便是我大明朝廷。”
“服务提供方则是运河上下的所有部门。”
“朝廷每年给运河沿岸的漕兵、税收衙门、各地税关、各地税库……提供上千万两钱财。”
“购买他们将南方所征收的漕粮、木料、金花银等物品运输北上。”
“所以漕运实为一项官办的运输产业。”
“生意的盘子在千万两级别。”
“正如盐茶贸易,一年的盘子也在千万两级别。”
“朝廷发行国债,实际就是用这些贸易的利润作为锚定。”
“若要以漕运发行债务,实际发行的便是漕运分包之权。”
“拥有盐引者,可以以一张盐引,到盐矿去购买若干盐巴,贩卖全国。”
“漕运同样。”
王文龙道:“臣建议将漕船的运输物品,换成木引粮引。”
“就如同算某地需要多少盐巴,每年产多少盐,分发盐引一样。朝廷每年先算出北方需要多少粮食、木料,然后分成数量,发放粮引、木引。”
“拥有引子之人,只要能将一石税粮按照要求从某地运到某地,朝廷便与他完结运输费。”
“木引粮引便与最后的运输费挂钩,本身便有了国债的性质。”
万历皇帝思索半晌,总算明白了。
越想越是点头。
大明对于这种类型的国债并不陌生。
“引子”非常好用。
这东西不只可以支取今年的份额。
大明开出的“盐引”经常是预支未来几年的盐产量,其实相当于长期国债。
而木引、粮引也可以有同样方法。
一口气把未来十年的漕运引子发放出去。
自然会有市场去炒作。
就像王文龙前世各国发行的国债一样,随着国家发展数量的多寡,市场上不同期限的国债价格也会不断波动。
越接近木引、粮引票面交割的日期,引子价格也会越接近票面价格加上最后的利润。
但漕运涉及的事情太多,仅仅是把生意分包出去,显然还不够。
王文龙继续说:
“百万漕工也需要安顿。”
“在漕运之上,我大明支出千万两有余,漕运卫所却年年亏损,简直是个无底洞。”
“漕运卫所拥有的田地,理论上属于朝廷,然而早就收不回来。”
“现在漕运改引,卫所兵可以分地另籍,或者还是保持卫所身份,让他们分田守土。”
王文龙又道:
“即使这样,漕运卫所肯定还要抵制。”
“所以不光要土地确权,还要为他们组织漕运公司。”
万历皇帝疑惑:“漕运公司?”
王文龙点点头:“哪怕发行了木引、粮引,好好的一条大运河,也不能全部浪费,南北直隶、山东、河南,沿岸许多城镇的补给也都需要通过运河运输。”
“漕运卫所掌握了我大明最强的内河运输船队,未来商人购买了引子,要实际运输时不少也得委托漕兵进行。”
“直接把他们分成公司,挂牌经营,明确权利,不光可以使得漕运效率增加,还能缓解漕运发引带来的矛盾。”
所谓百万漕工衣食所系,讲的就是这些依附在漕运上面以漕运卫所为首的群体。
这些人都在靠漕运挣钱。
卫所兵依照律法应该由朝廷所分的田地供养。
但到了万历年间,漕运卫所的生计来源已经变成勒索漕船,争抢漕运规费等等。
理论上这些事情和大明朝廷无关。大明把他们的田地还回去,直接让他们下岗回去种地,在法律上也没什么问题。
但实际情况,这就是百万人的生计突然被夺,不可能不让朝廷担忧。
这些人真造成混乱,都能把江南富裕之地给掀翻。
而王文龙所给出的办法也是历史上漕运卫所最后的解决方式。
前文说到的明代漕运帮会只是漕帮的最早出行。
漕帮真正出现,就是由于满清时期,清王朝发现漕运每年的损耗实在太多了,根本填不满,于是决定采取分包制度。
让漕兵竞争承包漕运任务,朝廷可以选择出价低者,以此限制运输成本。
翁岩、钱坚和潘清三位帮主抓住机会,向满清申请承包漕运。
于是真正意义上的漕帮就出现了。
说白了,政府将公共事业发包出去。而这种生意只要抢到,必然能够挣钱。
于是滋生了一大批活跃的社会团体,抢夺这一生意。
在清代,这些争夺“政府工程”的团体,就是漕帮。
不过在大明,若真实行漕运改引,漕帮肯定不会和清代一样兴盛。
因为一旦发行引子,商人们自然要找最廉价的运输方式,以获得最高利润。
而从江南运粮食北上最廉价的方式,此时是走海路。
大明漕帮能够争夺的利润,只能在山东河南等运河沿岸的漕运事业上。
漕丁们躺着吸血的日子不会再有了。
他们若有足够的进取之心。
不断改进技术,提高效率,甚至弄出蒸汽内河船,用个十几年时间,倒是有可能把内河航运的成本打下来、和海运竞争的。
“极为有理,这粮引、木引,的确该弄起来。”
王文龙一番议论,万历皇帝觉得豁然开朗。
接下来半个月,王文龙被万历赐内阁行走,这回可不是当年的中书舍人,而是进入内阁和三位阁老讨论粮引、木引发行。
叶向高、方从哲、吴道南三阁老对此事积极配合。
他们找来户部、吏部、工部的官员,完善草拟了一系列实行方案。
正如王文龙所说,给辽东筹钱是现在朝廷的第一要务。
如果没有漕运改引,原时空万历皇帝将增加全国田赋来应对辽东危机。
原时空万历和内阁共同在增加田赋时,特别声明,“军务竣时,即行停止。”
因为阁老们虽然分属不同派系,但都承担推出政策之后的责任。无论是摆烂的万历,还是三位阁老,都明白加田赋会造成多大的问题。
即使阁老们属于不同党派,但加税这件事实在太大。
万历收矿税,搞了十几年才收了几百万两银子。
而派辽饷,只在几个月间就收了二百三十万两!
百姓们的负担可想而知有多重?将引起多少社会问题?
事情大到这种程度,不说万历皇帝,阁老们被天下人骂的时候,同党也不会保他们。
内阁和万历,在这件事上是一条绳上的蚂蚱。
相比之下,他们自然都愿意推行漕运改引。(本章完)